Industry Watch

博彩平台观点

京沪广深苏五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2023-02-22

来源:澳门新葡京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全国各省市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近年,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完善、产业生态优化、市场活跃度提高的背景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创新实力快速增强。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在新冠疫情冲击、国内外环境变化、新技术融合赋能等多重影响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聚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领先的热点城市,进行近五年发展情况的梳理对比,分析研究各自创新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产业规模:京沪差距逐渐拉平,广州增长最为强劲

北京稳中有进,上海蓄力紧追。五个热点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生物医药工业总体规模处于第一梯队,早已进入千亿级别。北京自“十二五”以来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近年来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工业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影响下,产业规模增长有所放缓2020年和2021年剔除疫苗产值,排除新冠疫苗等非常规、非持续的影响因素),近五年年均增速为7.5%,低于全国1.9个百分点。上海持续深化“张江引领”优势,辐射联动上海全域乃至长三角区域,近五年呈快速增长势头,产业规模增速保持10%以上,与北京差距从300亿元拉平至60亿元左右,甚至呈现反超趋势。

深圳、苏州和广州同列城市排名第二梯队,增长活跃,但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深圳、苏州和广州生物医药工业产值体量大体相当,与北京、上海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均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活力迸发。尤其广州在新冠疫情广泛影响前(2021年之前),年均增速高达22.3%。同属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在政策和资源加持下也表现不俗,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18.7%。但2021年以来受疫情冲击,第二梯队城市产业抗风险能力稍显逊色,深圳、广州增速放缓,苏州下滑明显。

 

1  五城市2017-2021年生物医药工业产值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注:本文中生物医药工业产值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27)医药制造业和(35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两类代码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其中,除深圳市生物医药产值为根据统计局的产业增加值倒推外,其余均为统计年鉴或统计快报的产值数据;北京市2020年和2021年生物医药产值数据不含新冠疫苗。

二、结构特点:各地立足现有优势,竞相抢占高新技术前沿高地

北京各子行业发展较为均衡,生物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十二五”以来,北京一直保持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四轮驱动”发展格局。其中,化学药、中药作为发展体系较为成熟的传统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占据主导,合计占比约六成以上;生物药、医疗器械尚处快速成长期,抗体、疫苗、高端医疗器械等新产品、新技术蓬勃涌现,带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两者合计占比2017年增至1/4,2020年达1/3),近三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6.3%和24.8%,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速的2倍和3倍以上,已日渐成长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增长极。新冠疫情暴发后,得益于长期以来的创新和产业积淀,北京在新冠疫苗、检测试剂、抗体药、AI辅助诊断系统等抗击疫情相关产品的研制、上市速度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国内前列。未来,北京将聚焦核酸与蛋白质检测、基因与抗体药物、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AI医疗等核心前沿技术,加强数字智能化、服务全链条化和区域协作,全面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 北京市2017年和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澳门新葡京》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注:2020年数据剔除疫苗产值

上海以研发带动制造,打造创新药械和基因领域的前沿阵地。上海突出“张江研发”引领,发挥服务外包、国际交流等特色优势,集聚高端制造产业链,打造以创新化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三大细分领域为主、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20年,上海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比重为38.0%、11.6%和20.4%,形成了强有力支撑。此外,上海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逐渐占据领先地位,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多家,其中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国内首款CAR-T产品)与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国内第二款CAR-T产品)获准上市,开启中国细胞治疗的新纪元。未来,上海将继续强化“张江模式”,持续聚焦瞄准新型小分子药物、新型疫苗、新一代抗体药、细胞治疗尖端领域,力争打造成为细胞治疗产业核心地、全球创新药物主要发源地、下一代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产品首发地。

 

广州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特色领域。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拥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叠加优势,已形成以现代中药、化学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体,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体外诊断产品及检验服务、海洋生物等为特色优势的发展格局。得益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一的中药消费市场以及占据全国近1/5中药材资源,广州拥有全国最大中药制药企业和全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广药集团(连续11年中国中药企业排行榜第一)。同时,广州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质量领跑大湾区,如达安基因研发出国内首个获批的30分钟内核酸快速检测产品,在新冠核酸快检市场占有率高达62.9%。此外,广州在海洋生物的资源挖掘、药物研发和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特色鲜明。未来,广州将持续聚焦抗体与蛋白药物、新型疫苗、高端制剂、现代中药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围绕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疗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深圳围绕医疗器械和基因检测乘势而上。深圳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核心集聚区。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建立在深厚的电子产业和图像处理产业基础上,加之机电一体化产业发达且聚集程度非常高,因此临床诊断的新型数字成像技术(如彩色多普勒超声)、高端诊疗设备、数字化手术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等都得到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在基因检测、医疗器械、生物创新药等细分领域形成快速领先优势,成为我国南部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城市。医疗器械方面,深圳2021年产值规模约700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产品外销比例超过60%,出口量占全国的14%,以迈瑞为龙头,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产业集群。基因检测方面,华大基因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疾病筛查、肿瘤免疫等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生物制药方面,诞生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生物制药产品干扰素、中国第一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未来,深圳将继续做精做深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信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

苏州紧抓创新药风口,加快从传统工业强市向创新创造型城市转身。苏州医药制造业基础深厚,医疗器械、化学制药两大支柱行业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量约5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70%。同时,背靠上海的苏州积极瞄准长三角地区生物高科技种子期、初创期公司,专注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加快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当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增长爆发期,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三大重点产业群快速崛起。2021年,苏州新增4个一类新药,数量占全国的18%,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占全国总量达15%,并有两款核酸疫苗进入临床三期。孵化了信达生物(首个胃癌适应症国产抗PD-1单抗药物达伯舒®)、基石药业(首个RET抑制剂普拉替尼胶囊)等明星药企,在产业集群上与上海形成差异化互补竞争。未来,苏州将主攻创新药物、前沿诊疗技术、高端医疗器械,在关键领域部署一大批重大项目,培育新增长点。

1  五城市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布局情况

城市

当前主导领域

重点布局领域

北京

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

生命科学领域-核酸和蛋白质检测、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中药新药(《博彩平台》)

上海

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

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先进装备及材料领域、新型服务外包、数字化医疗(医药)产品和服务(《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广州

现代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及体外诊断产品

生命科学、生物安全、研发外包、高端医疗、健康养老、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中药新药(《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 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

深圳

基因检测、高端医疗器械

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物医药、生物信息、细胞与基因治疗、生物工程前沿领域、BT+IT深度融合(《博彩平台》)

苏州

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

化学仿制药和医药外包服务、基因与生物技术领域、高端医疗装备及器械领域、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临床医学与健康领域(《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

三、企业实力:北京龙头企业实力雄厚,上海江苏生物药创新企业更为活跃

从龙头企业看,北京江苏数量遥遥领先,外资对上海影响较大。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北京地区企业数量居首,江苏省次之,上海、广东省百强企业数量仅有前两者的一半。从企业类型看,北京企业国企带动作用明显;江苏省外资企业和民企各占一半;上海除有一家国企外,均为外资企业。

 

3 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分布热力图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2 各省市2020年百强企业性质情况

城市

港澳台资外资合资

民企

国企

合计

北京

5

3

4

12

上海

6

/

1

7

广东

1

3

1

5

江苏

6

5

/

11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从上市企业看,北京布局多元化,上海和江苏生物药领域表现亮眼,广东医疗器械实力领先。北京在不同领域都有实力强的上市药企,如中药领域有同仁堂集团,化药领域有悦康药业,生物药有天坛生物,器械有万东医疗等。但近几年上海和江苏生物药企业发展更胜一筹,2022年上海有6家生物药企业上市,江苏近三年保持每年有3家生物药企业上市。广东药品企业上市呈下降趋势,但医疗器械企业表现突出,自“十二五”以来上市数量最多,共计18家。

 

 

4 2016-2022上半年四省市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单位:家)

数据来源:上市企业公开资料,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四、创新资源:北京独具优势,涉及领域全面开花

基础创新资源方面,北京拥有天然优势,上海更具开放性。北京坐拥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一批国家级教研机构,聚集生物医药领域7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9名,数量合计占全国40%以上,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支撑。上海拥有中科院系的蛋白质中心、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以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吸引诺华、罗氏、辉瑞等全球顶尖药企的研发中心集聚(2020年全球前十名制药巨头中,9家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拥有生物医药领域两院院士53名,约占全国的1/5。相较之下广东省、江苏省基础创新资源方面较为势弱,顶尖高校数量少、两院院士也不足10人。

转化及临床研究平台,北京数量领跑全国,涉及领域最为丰富。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北京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占比超过全国的1/3,研究范围聚焦分子肿瘤学、蛋白质组学、传染病防控等重要领域,涵盖了新型疫苗、生物芯片、靶向药物等前沿产品。相比之下,上海、江苏、广东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少,涉及范围小。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方面,北京也是遥遥领先,占全国的50%,涉及疾病领域全国最多,包含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

3 北京市与重点省市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资源对比

单位:个

资源名称

北京

上海

广东

江苏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3

5

3

1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9

12

4

5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3

6

3

2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开信息,截至2022年11月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此外,各地高度重视研究型医院和研究型病房建设,为生物医药转化和应用提供临床研究支撑。北京已建成全国首个国际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推进30家医疗机构示范建设研究型病房;上海正建设首所全新的研究型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江苏省认定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0所医院为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广州有8家医院入选广州市研究型医院建设项目名单。

五、创新成果:上海江苏创新药领跑全国,北京创新器械优势突出

上市一类新药方面,总体看,江苏数量最多,北京与上海相当,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2021年以来,江苏省在“自主创新药优先进医保”和覆盖产业全链条“政策包”持续护航下,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带动猛攻创新药,以化学药为主的国产一类新药上市达11个,成为国内创新药重镇。上海受益于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自贸区先行先试制度优势,近两年创新成果表现突出,在细胞治疗、抗体药物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北京新上市一类新药表现不及沪苏。

创新医疗器械方面,北京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目前北京已获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共44个,在高端植介入物、AI辅助诊断治疗系统等领域表现突出;上海、江苏及广东获批数量接近,位于全国第二梯队。

4 四省市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对比

单位:个

成果名称

北京

上海

广东

江苏

一类新药(1997-至今)

20

22

11

28

一类新药(2021-至今)

5

9

4

11

创新医疗器械

44

28

25

24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公开信息,截止2022年10月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在研新药方面,上海和江苏分别在生物创新药和化药创新药研发储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从药渡数据库研发管线数量top20企业在研药物情况看,上海、江苏生物创新药和化药创新药研发储备数量远超北京、广东,其中江苏仅恒瑞医药和正大天晴2个企业的化药在研药物合计超过100个,上海的上海恒瑞、复宏汉霖以及君实生物均表现突出。疫苗研发方面,北京一枝独秀,主要聚焦在新冠病毒肺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两大领域,江苏无一家企业进入前20强。

5 四省市研发管线top20企业研发药物数量对比

单位:个

成果名称

北京

上海

广东

江苏

创新化药研发管线

42

90

73

134

生物药研发管线

11

109

40

78

疫苗研发管线

25

10

5

/

合计

78

209

118

212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数据更新至2022年11月

数据整理:博彩平台

注:在研药物包括处于临床Ⅰ/Ⅱ/Ⅲ期、申请上市注册阶段的药物数量

 

六、综合分析

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五个当前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热点城市,基于地缘位置、政策支撑、先天资源等要素,呈现出其各自的发展优势和产业特色:

北京:产业基础良好,产业发展均衡,拥有科技人才、医疗卫生、政府审批、市场辐射等综合资源优势,但与其富集的创新资源禀赋比,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

上海:除中药外,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产业基础良好,依托其独特的经济、金融、贸易等优势,吸引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张江,走出了一条“张江研发、上海制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广州、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拥有广州、深圳两大重点城市。鉴于拥有不同的城市成长基因,广州、深圳在生物医药发展的策略选择上也存在不同。广州起步时间早,在中药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有高校、科研机构加持,产业驱动力基础较强;深圳起步较晚,但国际化环境好,人才与资本吸引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医疗器械、基因检测与诊疗等领域产业优势突出。

苏州:作为国内较早布局、举全市之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城市之一,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引进人才、全产业链布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见成效、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走出创新发展的“苏州模式”。

归其根本,生物医药产业是集技术、资本、人才、产业环境等多维度比拼,未来持续增长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不管是北上广深苏等具有创新先发优势的省市,还是武汉、成渝等后起之秀,都需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蓄力深耕创新药和创新型医疗器械,持续优化完善推进科技融合、创新转化机制、促进成果落地的产业发展环境,才能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上立于不败之地。

邓洁  严一凡  赵瑞鑫

生物经济事业部   

 

更多资讯

400-6610-910